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律宗創始人道宣

  律宗創始人道宣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一時紛起,形成了一個衆芳競秀的局面。中有一宗,以奉闡《四分律》爲本,并在終南山創立戒壇,制訂議規,名之爲“南山律宗”,又稱“南山宗”,通稱“律宗”。這一宗的開創人,就是在平時生活中“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則杖策,坐不倚床”的一代名僧道宣。
  道宣(596~667年)俗姓錢,丹徒(今江蘇省丹陽市)人,一雲吳興人,又作長城人。出生官僚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懷胎十二個月而生,并且出生那天,正好是四月初八佛誕日。從九歲起,道宜就能作賦,有着過人的天分。十五歲那年,道宣厭俗離家,去長安日嚴寺向慧君律師受業學法,習誦諸經,第二年落發爲小沙彌。此後年屆二十,在大禅定寺從智首律師受具足戒。出家以後,道宜一面跟着這位“鈔疏山積,學徒雲誦”的律學大師學律,反複聽他宣講《四分律》的精義,并且不忘時時向慧君請益,一面又追千裏如咫尺,跨關河若一葦,居無常師,唯法是務,向多方面廣泛學習,汲取養料。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日嚴寺傾毀,道宣跟着慧君一度住新造的崇義寺。不久又去終南山仿掌谷幽居習禅,志在定慧。其時,在道宣所住之地忽有清泉汩汩湧出,所以名之爲白泉寺。
  這樣,從受具足戒到三十歲的十年裏,道宣“披閱累于初聞”,“緣構彰于道聽”,爲爾後的撰著打下了深厚的律學和佛理基礎。
  當時,終南山有隐士孫思邈,精于醫學、學問,曾和道宣結爲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夕。
  伍德九年(626年),道宣在終南山潛心撰制《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三卷(今本作十二卷),爲他自己所創律學的開宗,提出了綱領和見解。接着在第二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元年,道宣又筆不停揮地撰出《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三卷(今本作六卷)。
  此後,道宣靜極思動,在貞觀四年(630年)外出參學,足迹入于魏郡,拜訪請教了當地律學大師法勵律師,同時不忘廣求諸律異傳,希望能爲自己的律學建設搜集更多的有用資料。
  貞觀九年(635年)道軒來到沁部綿上(今山西省沁縣綿上鎮)深山,沉心作氣,撰成《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一卷,《疏》一卷;接着撰成《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一卷,《疏》一卷。
  貞觀十一年(637年),道宣又在隰州益詞谷隐居揮筆,寫出了《量處輕重儀》(又名《釋門亡物輕重儀》)二卷,《尼注戒本》一卷等律學著作。
  這樣過了一陣子,道宣重新回到終南山,住豐德寺,這時已經是貞觀十六年(642年)了。
  貞觀十九年(645年)初,道宣在終南山完成了《比丘尼鈔》三卷(今本作六卷)、《繼高僧傳》三十卷後,即在當年六月,被朝廷召去長安弘福寺玄奘譯場,擔任綴文。
  在弘福寺譯場綴文一年,道宣又返回終南山,在豐德寺把以往所撰《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一卷增加内容,擴寫成爲二卷,同時又把《疏》二卷,揮筆增廣成爲四卷(今作八卷)。此後并在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寫出《釋迦方志》二卷。
  永徽二年(651年)九月,道宣在終南山又把原來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和《疏》,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增訂。
  高宗顯慶二年(656年),道宣另撰《釋門章服儀》一卷。
  第二年六月,道高望重的道宣奉皇上敕命,來到京城新建的西明寺,擔任上座。七月,朝廷迎請玄奘法師,人寺譯經,自然,道宣也在參加之列。
  在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到龍朔元年(661年)的二年裏,著述勤奮的道宣,又寫出了《釋門歸敬儀》一卷,《集古今佛道論衡》三卷(後補爲四卷),《佛化東漸圖贊》一卷(今佚)等。
  時間過得飛快,日曆翻到了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二月,道宣開始用自己制定的儀規,爲沙門授戒。當時,他在終南山麓清宮精舍創立戒壇,諸州沙門來這裏受具足戒的,有二十多人。這年在山,他還撰寫了《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律相感通傳》一卷等。
  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到二年(665年),道宣繼續以焚膏繼晷的精神,奮力撰寫《大唐内典錄》十卷,《廣泓明集》三十卷,《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又名《東華三寶感通記》)三卷,《釋泓氏譜》一卷等。
  在道宣勤奮的一生中,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寶貴文字著述,可惜這些著述中另有《聖迹現在圖贊》,《後集續高僧傳》,《法門文記》等少數幾種,今已佚失不可獲睹。
  道宣所創南山律宗,因受玄奘法相唯識思想影響,所以用心識戒體說融會《四分律》和大乘義理,使“四分”小妄戒和大乘戒用心劃分輕重彼此溝通。爲此他指出:“戒是警意之緣也……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于本善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于諸過鏡,能憶、能持、能防,随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淨妄源。”
  弘律之外,他還理路通透地把佛行判爲化教、行教兩種:“一謂化教,此則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識達邪正,科其行業,沉密而難知,顯其來報,明了而易述。二謂行教,唯局于内衆,定其取舍,立其綱緻,顯于持犯,決于疑滞。”“謂内心違順,托理爲宗,則準化教;外用施爲,必獲身口,便依行教。”
  再之,道宣還用自己所創心識戒體學說,在《地事鈔》中把佛的教法,判爲性空教(小乘行)、相空教(小菩薩行)、唯識教(大菩薩行)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爲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惟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
  由于當時奉《四分律》的不隻南山一宗,又由于理解和認識不同,所以其時律宗派别,南山之外,另有揚州日光寺法砺所創相部宗,長安西太原寺東塔懷素所創東塔宗。多年來,三宗長期相持,一直未能統一。不過,後來道宣所創南山律宗,經過弟子文綱,以及文綱弟子道岸等人相繼弘揚,一時大盛。其中道岸因爲還請到了唐中宗的墨敕,所以影響所及,遂使其他兩宗漸趨衰微,終至偃旗息鼓,無法與之抗争了。
  由于道宣戒律精嚴,聲名遠播,所以唐、宋兩朝,分别追賜他爲澄照律師和法慧大師。

發布日期: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晚上11:20p.m
資料來源: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明旭法師:多行佈施誠心懺悔


  在這天災人禍頻頻發生、人心動盪不安的年代,在大家更需要被祝福的同時,佛法裡的各種祈福方式,談的是一種自心反省,以及慈悲心的啟迪,並且體悟佛法裡的祈福真諦,呈現另一種生命發光發亮的動力,讓不安者也能從中找到安定的力量……

1.請師父開示佛法裡祈福的真諦,如何以《地藏經》,釋去人心的惶惶不安?

  地藏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使得千百年來,《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佛教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人們對它的熟悉程度,不下于《阿彌陀佛經》、《藥師經》及《金剛經》等。
 《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詳述了地獄之苦,也明示了靠著地藏菩薩的本願功德,能夠度地獄眾生,也能夠救拔世間眾生,尤其是生者為亡者持誦此經文,七分功德之中,有六分皆在生者上,而亡者利益一分。
  因此,在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時,寺院會舉行“地藏法會”持誦《地藏經》外,平時個人誦念《地藏經》或稱念佛號,一方面能夠為亡者超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祈福,佛弟子普遍認為這是一本解脫、救度的經文。

2.請師父談談《地藏經》給予人們怎樣的啟示?

  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力很大:“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顯示地藏菩薩不會捨棄我們,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永遠都長陪著我們,只要我們會接受,如經中所云:“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活在痛苦之中,都活得不快樂,它引導我們發願,以你的行為來填滿你的願,要有勇氣承擔,而不是發了個空願,這是沒有用的。
  所謂沒有孝道,就沒有《地藏經》,《地藏經》是我們佛門的孝經,修學從孝親、尊師做起。孝道涵蓋了宇宙及法界全體,《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思議經之一,教導我們孝親、尊師。
  人的根本就是父母,我們不能忘本,可悲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重視孝道,將年老父母送去老人院,他們受西方的新觀念影響,都不願與老人家住在一起,造成現在老人院或老人收容所越蓋越多,又或讓老人家孤獨地住在老屋,老人死在屋裡也沒有人知道,這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當我們遇到懂得孝順父母的年輕人,真的要多讚歎他們,鼓勵他們。地藏菩薩常在南閻浮提三惡道中,度脫一切罪苦的眾生,又特別是在人道中,分化無量無邊的身形,隨機說法,廣行度化。眾生為何那么苦難?那是因為沒有善根福報,而孝順父母的福最大,我們要多種這孝道的福田。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九品也詳述了稱念佛號的惠利:“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消滅。”顯示地藏菩薩代表一切菩薩所應有的大慈大悲願力,普度一切眾生。

3.佛教裡的各種祈福儀式都有其安定力,在信仰上,更有些無法用科學證明的事件發生,請問師父,祈福背后更深層的意義是什么?

  心的力量有多大?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的力量很大,是測不出來的,因此透過念佛誦經祈福時,只有“口”而沒有“心”,是沒有用的。
以無雜念的一顆心念佛誦經,在祈福的同時,若能深入佛法,隨文觀想,將自己的慈悲與感恩心也誘發出來,並且發揚光大。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更多利益眾生之事,小至從生活週遭的與人為善,大至無私地將所有一切奉獻給社會,這樣一來,誦經祈福便更加有意義了。
  重要的是,要清楚在祈福背后更深層的意義,那就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廣結善緣,多行佈施,誠心懺悔。
  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值得我們欽佩的是--第一種是永遠不會犯錯的人,即是大聖者如佛菩薩們。第二種是勇于改過的人,犯錯了有勇氣去改變他的過失,至誠的懺悔,即是永不會再犯。
  好比有一位病重的信徒,他一心一意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讓他清楚地感受到現世所受的苦,就像經文裡所看到地獄景像,為了不讓自己在獲救贖后,還像個“活死人”般,他也要倣傚地藏菩薩發的大願,從凡夫成為佛弟子,至誠懺悔從而發願,盡一己之力做利益眾生之事。

4.請您分享一個與地藏菩薩感應的故事……

  我近幾年都會為台灣一佛寺舉辦“水陸大法會”裡所設的“地藏壇”,主持7天地藏法會。在這7天裡,我每個早上七時至下午五時都要持誦《地藏經》及念佛號,念至聲音沙啞,唯有祈求地藏王菩薩保佑我每次第二天起來,沙啞的嗓子即刻恢復,讓我唱誦順利。也許心誠則靈吧,每次地藏法會都法喜充滿,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明旭法師◎簡介」
依止馬六甲觀音亭師長上金下星和尚出家,就讀檳城佛學院, 隨后到台灣屏東東山寺受戒,畢業于台灣大學歷史系,在台灣教學53年。
退休返大馬講學《地藏經》
目前是砂拉越美里彌陀淨院主席。

發布日期: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上午6.46a.m
資料來源:中國報第21版
普陀書軒緣整理
特約:江子
攝影:同平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打造萬佛石窟

          建造中的萬佛石窟內景組圖(華新社照片)

  中國福健省順昌縣從2003年開始,在位於縣城西郊3公里的合掌岩風景區打造萬佛石窟。該石窟開挖於花崗岩山體內,窟內刻有彌勒佛、韋馱菩薩等石雕佛像群,中央大廳寬38米,最高15米,可同時容納2千多人參觀,將長為一個新景點。
  目前石窟的山體挖掘工作已經結束,施工人員已開始窟內佛像與裝飾的雕刻工作。

發布日期: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上午9:01a.m
資料來源:星洲日報第31版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空禪法師:善觀無我化解懮郁


  懮郁心情,猶如海潮退時那份低落,讓人意識到內心的渴望。面對懮郁,有人借用形形色色的娛樂來戰勝鄾郁。然而,在短暫的轉移後,發現仍無法填滿心中的缺口,反復在懮郁的周期中載沉載浮,有人則是任憑其低落,找不到口,而導致懮郁症……

1.請問師父,如何避免懮郁,走出恐慌?

  懮郁的人,不懂得活出樂觀的人生,心中沒有一點歡喜,而且喜歡鑽牛角尖,凡事想不開,一件事,一句話,都把它郁積在心裡,沒有適當的疏解、發泄,就很難不罹患懮郁症了。
  我其實是個走過懮郁症的病人,早在我3歲時因媽媽的離去,就感到很落莫、悲觀、害怕,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心分外的急躁,內心常感到不舒服,從小就有孤獨感,很容易失落。
  這一分心靈的創傷,直到我念中醫,始發現中醫稱這症狀為:鬱症,當時還沒有憂鬱症這個名稱,不知道這些症狀是怎么一回事。
  20歲那年,我懷疑自己患上癌症,因為耳朵旁邊長了一粒小瘤,鼻子常感阻塞,到處求醫,直到整張臉麻痺,我更倍感落寞,非常消沉,每天到了下午五、六點,就會很嚴重地失落、恐懼,害怕面對夕陽。經過專科醫生的檢驗,得到的結論是說我患上--精神衰弱症,但我拒絕吃藥。
  患憂鬱症的人,大多數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在哪裡,眼中都是灰暗的人生,他心中感受到的都是無情世界,腦海裡想到都是不快樂的事情,如此又怎會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呢?
  所幸當時堅持念中醫,是受到《春雷》戲劇的影響,希望能從醫為民服務,把生命奉獻給大眾。直至接觸佛教,整個思想大改變,決定出家,轉而為佛教為眾生服務。
  這樣的奉獻心,讓我找到一個出口,成立老人收容所及孤兒院,讓孩子天真、活潑的笑容,填滿我與生俱來的空虛、失落、悲觀的生命。當擁抱著一群孤苦無依的老人時,讓我原本充滿恐懼、失望的心靈,再度燃燒起來!

2.佛陀說:“當你的身體生病時,請勿讓你的心也生病”,佛法教導我們善觀“緣起法”、“無常”、“無我”,即是將過去的負面思維,轉化為正面的逆向思考。請問師父,如何協助憂鬱患者由負面轉為正面態度?

  患憂鬱症的人,大都是生命缺少抗壓力,就好像燈籠失去四周的屏障,小小的燭火無法抗拒外來的強風,自然會被吹熄。他們對名利看得很淡,他們不要求世間的財富,總是希望身邊有人關心、扶持他,就因為這份凡事皆看淡的心,當一接觸到佛法,瞭解到四大苦空,就會覺得生命是那么無奈、落寞,沒有實際的本體,總愛思考到底要用什么來填滿這空虛的生命呢?
  唯有佛陀的教誨,教導我們“緣起法”,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生命的“無常”觀,引導我們要活在當下,因此,我們要協助那群與生俱來的悲觀主義者--憂鬱症病人,找出生命的價值,讓他們對生命不感到疲厭。作為他們身邊的朋友也非常重要,時時要扮演他們的忠實聽眾,讓他們傾訴心事,當他們的知心朋友。
  人生要積極,積極的人生會不斷地想要走出去服務大眾,好比我堅持作贈醫施藥,作慈善環保中心,將垃圾化為黃金,資助老人收容所及孤兒院。如果行事積極,即沒有時間往消極、灰暗的地方想,人生自然會有無限的力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佛教是講究心理健康的,指出我們人類是有毒的動物,我們有貪、嗔、癡三毒,請問師父,我們可否透過禪修來排毒、解毒,讓心靈更健康呢?

  憂鬱症的產生,有的是因為要求好、求完美,怕失敗,怕做不好。我想,我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過分的憂慮、恐慌就會導致“憂鬱”,過去皆因為憂鬱而迷茫,更不知如何面對排山倒海似的狀況。
  我今年已59歲,這三十多年來,憂鬱症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依然時而潮起潮落。當那情緒一來,常令人坐立不安,不願意接觸外人,嚴重的話可以7天關在房裡不想走出去,這時候的我即盤腿打坐,心中默念六字大明咒,看著念頭的生生滅滅,起起伏伏,看著它,轉化它,放下它--將憂鬱、黑暗的一面,轉化為光明的一面。
  每當妄念升起時,不要管它,凡是那個意念叫你不要去的,你就去;凡事一想到悲觀,就要把那負面情緒打破,扭轉為正面,任妄念紛飛,將心專注在唸咒裡,心性漸漸安祥,放下“我執”。
  此外,憂鬱症患者要多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我每天早上都堅持要晨運、爬山,每到下午五六點,即使時而升起黃昏恐懼感,也要堅持到戶外湖邊散步。
憂鬱,提供了一個自我覺察、認識的契機,如果能藉此反觀內照,即能從“不自覺”走向“自我覺察”,展開自我探索之路,漸漸化解憂鬱的心。
  佛法教導我們善觀“無我”,讓我們的視野具有卓越的智慧。當我們能善用這種提升視野的智慧時,我們已經在佛法的大海中尋得寂靜之道,走出憂鬱。

「空禪法師◎簡介」
創辦怡保報恩寺安寧老人之家
怡保及太平安寧兒童之家
太平及安順慈善環保中心
畢業于霹靂中醫學院

發布日期:2010年12月05日星期日晚上10.50p.m
資料來源:中國報第21版
普陀書軒緣整理
特約:江子
攝影:同平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