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光說不做不是真智慧

明吉法師

拿汀巴杜卡周美芬

  一部《心經》,何止是開經偈裡頭所謂“無上甚深”四個字所能概括,它談的空性,可以給我們般若智慧;這些智慧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很多無情、有情眾生而行。般若智慧幫助我們行大願,更幫助我們真正去落實,真正做到登彼岸……

1.胡:首先要問問兩位主講嘉賓,我們常說要行願,但是很多時候面對問題,好比佛陀說:大願下了,口中是說了,但是未必能夠真正落實做出來;請問兩位,我們如何真正落實我們所許下的大願呢?

  明:古時候,人們強調:天時、地利、人和,做什么都要具備這三個條件,但是以佛教來講,最重要的關鍵是──因緣,你有了那三個條件,但是你沒有因緣和合,最后我們不能成就大願。
  佛教強調因緣和合,指的是內因外緣;內因就是要把大願如何醞釀成一種能量,即一種福德因緣。我們不能光有一個願景,而沒有因緣,則很難成事,光有願而不能行。
  佛教強調圓滿,指的是悲、智、願、行,我們要行菩薩道,須具足這四種因緣來成就善事。首先,成佛要看你有沒有慈悲心,你如果沒有慈悲心,就與佛無緣了;你對眾生殘忍、暴力,沒有廣愛,自然沒有成佛的內因。你只會光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行的時候,我們通常遇到不能堅持,做到一半就退心,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沒有願力,所以說,無願不成。願是當你遇到困難時,首先你的信心有沒有動搖,我們看《心經》中的玄奘大師,當年他發了宏願要到西域取經,在這過程當中,他遇到所有困難,但堅持一部《心經》的頌念:觀自在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加持,這個就是他一種的願力,有願就能成就他這個取經的因緣,都是要具足因緣和合。

周美芬:有佛法,就有辦法……

  周:很多人在推動某一個計劃,或某一樣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時,並沒有去思考,我們這個願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推行,為什么要有這個願?我們首先必須瞭解,這個願最終的目標是什么?
  我不會以佛理來分享這個課題,只從我個人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我本身有一個很奇怪的特質,目前一直嘗試控制,使自己能夠盡量不要那么興奮,不要那么容易開心,不要那么容易對事情產生一種動力或一種激情要去實踐。
  在我接觸的人當中,會跟我提到很多事情,或者一些心願,一些看法,我總是會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就產生一種激情,英文叫passion。我會告訴自己要去做,實實在在地想個辦法,這裡面就包括一些社會文化、慈善工作等。
  對于一些理想與理念的推動,要怎樣落實呢?我其中一個方法,就會問我自己,這個理想、理念是不是能夠形象化?我是不是能夠很清楚看到一個畫面?而這個畫面是不是具體?如果很具體,那我就有機會把它實踐。
  佛教有一句話,給我非常大的影響,那就是:“有佛法,就有辦法”,這一句話一直在陪伴著我。每一次,當我面對任何問題時,都會用這句話鼓勵自己,我對佛陀有信心,同時也對自己有信心。
  我記得在2004年,莎阿南體育館有一場8萬人的弘法大會,當時有一位法師問我,“你能不能帶你的團體協助這個大會,帶動全場8萬人一起,做個帶動唱,以便把大家的心連結起來,把這個氣氛帶動起來?”我當時第一個想法是不可能,但是第二個浮現在我腦海裡的是:有佛法,就有辦法!結果,我們把8萬人切割成很多個150人,分配很多佛友在不同的據點,加上舞台上與大熒幕的帶動,我們真的把8萬人的場面給帶動起來了!這樣的經歷告訴我,只要我們能夠把所有的不可能,用一些可行辦法,冷靜地分析思考,找出條理,不管是多大的挑戰,我們都能夠去實踐。

2.胡:請問我們要如何發大願,就像地藏王菩薩那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呢?好讓我們在學佛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呢?

明吉法師:每個人都可發大願心……

  明:每個眾生的根性都不一樣,佛陀當時也將眾生分四聖六凡--阿羅漢、圓覺、菩薩、佛等境界。我們發了願,遇到問題,這是因為我們悲心不夠,自然願力就不強了。
  佛法是從個人做起,由關懷家人到關懷社會與國家,乃至關懷全球。比如面對全球暖化問題,今年起推動了四大關懷: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禮儀建社會;慈悲孝悌家庭;慈悲法門淨身心。
  如果我們的身心不能安住當下,又怎樣才能夠發大願心呢?所以,發大願心,要知道世間所有一切都是整體的,每個人都可以影響整個地球。
  我們要有菩薩一般的無我佈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像這次第五屆全國抄心經護國息災的主題:同願同心,抄經淨心,淨化每一個人;也就是一種無量的功德,大家發了一個慈心悲願,願力就好比觀世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3.胡:在眾多部佛經之中,拿汀巴杜卡僅將這部《心經》背起來,請問您是在怎樣的因緣下,把《心經》給背起來呢?

  周:我皈依佛教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我告訴自己,終有一天要實實在在接近佛法,就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每天早上都持誦《心經》,但是我念的《心經》不是拿來唱的,而是背誦。
  事實上,《心經》裡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讓我領悟到:自己原有一個很大的願要去落實,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很容易迷失,迷失在哪裡呢?迷失在捍衛我們自己執著的東西,迷失在我們自己本身的傲慢,以及所謂的尊嚴,結果很多東西本來是應該做,且要即刻去做的,為了偉大理想要去進行的,到后來,因為和對方的立場不一樣,結果都延遲拖慢了,甚至想辦法迴避。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已理解《心經》,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就可以掃除一路走來出現的很多疑惑、很多誘惑、很多障礙。
  自己的一些執著,一些傲慢,如果都能夠把它放下的話,那我想,這個願就能夠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對你怨恨、責怪的時候,把人們心裡所要、所願,給實踐出來。
  結果,當你放下自我之后,發現其實你得到的比你所執著的東西更多,而且前面的路將會更加平坦。

4.胡:最后,我想向師父請教,我們要怎樣看待《心經》最后一個偈: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其中是何意義?

  明:《心經》的特色及殊勝在于,它是整部《大般若經》中的核心價值,所有的精華都在那260個字裡面,前半部講經,講緣起性空,但最后結語反而是咒語,意思是說:去吧,去吧,趕快去修行,以般若智慧到達彼岸,到達圓滿。這咒語,有著無量的意義,引導我們專注,作為一個修持。
  佛教所有經典都是啟發我們的清淨心,放下所有執著,趕快去做善事,解脫生命的輪迴,且把這《心經》的智慧,《心經》的行願,好好去落實──淨化人心,淨化社會,這就是我們的行願。

[明吉法師◎簡介]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副主席
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
馬來西亞五大宗教副主席

發布日期: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晚上8.42p.m
資料來源:中國報第23版
普陀書軒緣整理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