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林素燕 論祭祖方式和供品

  近期,李永球先生在《行腳田野》專欄中有數篇文章專談祭祖,並引起《周禮》、《禮記》等討論祭祖的意義和形式。他的〈不要逼祖先吃素〉談論的是使用素食祭拜葷食的祖先是不尊重其意願。陳成意之後在,《溝通平台》回應李君的這篇文章,討論後人有選擇以葷食或素食祭拜先人的自由。
  李君在他最近的一期專欄中對陳君的文章做出回應,再度引用《禮記》,說明殺生祭祀是以具有神聖意義,就是以血腥的氣味報神。華人祭祖,具有悠遠的歷史,從中國信史殷商時期開始,就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個特色。商代距離現在4000余年,商人的祭祀對像,包括祖先和鬼神,在祭祀時他們使用大量的牲口,他們豢養畜類的目的,主要是供給各種祀典所用。根據殷商時期的考古發現,除了使用牲口,在諸王公侯的墓中,還發現了人的陪葬,而使用活人祭祀也是中國遠古的習俗。
  當我們談論冥紙的由來時,民間流傳著各種傳說。根據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這是取代古代使用幣、帛、圭及壁等祭祀鬼神。祭祀的方式及祭品,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李君所引用的《禮記》,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收集的是孔子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者的作品。祭祀祖先是維持宗族觀念,是華人不忘本的具體表現。我們該掌握的是孝道的精神,至於用甚麼方式對祖先表現行孝,道家有誦經、燈儀和煉度;北傳佛教也有拜懺、誦經、布施等方式。中國文化的根源,除了儒家,也涵蓋佛、道等諸子百家,因此,我們不能以《禮記》視為祭祀方式的“標准”範本。文化、習俗的表現,因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呈顯方式,倘若我們認為這些呈現方式有一套範本,那就是否定了文化、習俗的流動性及生命力。此外,就以祖先祭品而言,如果要“依古”,我們還會面對一個問題:殷商時期的祭祖方式比《禮記》更為久遠,那我們是不是要依據殷商時期的祭祖方式?
  素食是中國佛教的特征之一。中國佛教,到了南朝梁武帝才制定了素食的規定,使中國僧人恪守素食信條。其實,在梁武帝更早之前,中國已出現齋戒的觀念,如《莊子》所言的,以“不茹葷”為齊戒時的“變時”。《孟子》中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在《禮記》中也規定:“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意思就是在為父母服喪時期,在除服之前,都不吃肉和喝酒。道家的“初真十戒”第二戒規定:“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在《靈寶仙公請問經》“太上十戒”中的其中一條戒律是:“不得殺生祠祀6天鬼神。”

發布日期:2010年1月12日星期五下午5.37P.M
資料來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素燕
─────────────────────────────────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