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於奉持《四分律》的淨戒,而以一乘圓頓的妙理為旨歸。佛教各宗派雖然都有修持法門,但由於律儀的繁復發展與各宗派的遞嬗相承,本來是所有佛教徒所須共同持守的律則,便獨立發展成一個專門的宗派。
在早期,諸律都曾在我國弘揚,然而光大而昌行於後代的,只有《四分律》這一支。因此一般所說的律宗,就是指弘傳《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國時代,魏曇摩迦羅譯出《僧只戒本》,敦請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開啟以十大僧來傳戒的先例,這是我國傳戒的開始。北魏孝文帝時,法聰法師原本研習《摩訶僧只律》,後來精研《四分律》,並盡力弘揚,但當時他只是口授,並沒有著作流傳於世。到五祖慧光律師才開始撰著章疏,開啟了對《四分律》注疏闡釋的風氣。比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礪的《中疏》十卷,號稱為“三要疏”,為時人所習用,而四分律宗的歷祖相承,也就由此產生;到集大成的道宣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雲律師起,四分律宗開始分出流派,門下有洪遵、道洪兩位律師。洪遵律師傳洪淵,洪淵傳法礪。法礪住在相州,著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統稱為“相部宗”。法礪再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兩位律師。滿意住在西塔,弘揚相部宗;懷素住在東塔,弘揚“東塔宗”。七祖道照律師傳智首,智首傳道宣,道宣因為久居終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雖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興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稱“南山律師”的道宣大師,曾參與玄奘大師的譯場,嚴守戒品,深好禪那,博通《法華》、《涅盤》、《楞伽》、《勝鬘》等諸經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須禮拜帝王與父母,道宣與玄奘大師等人上書力爭,最後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須禮拜雙親,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淨業寺創立戒壇,諸方前來求戒者有二十余人,為後世建立戒壇所依循。大師生平獎掖後進不遺余力,德行淳厚,為緇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關於《四分律》,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義鈔》六卷、《比丘尼義鈔》等,被稱為“律學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為風行,與相部宗、東塔宗形成鼎足之勢。
與道宣同門的道世律師著有《四分毘尼討要》一書,奉持他學說的人,就稱為“要家”;奉持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的人,則稱為“鈔家”。另外,相部宗系統的曇一律師,講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與南山律,曾作《發正義記》十卷,闡揚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使南山律宗顯揚於後世,荊溪湛然、清涼澄觀兩人都曾在他的門下習律。
在唐代時,律宗三家論爭不絕,根本教義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戒體”看法的不同。戒體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時所發得,而領納於心中的法體,依這個法體之力,可以斷惡存善。相部宗依據《成實論》提倡非色非心的戒體論;東塔宗依據《大毘婆沙論》、《俱舍論》,認為戒體是色法。道宣因為精研唯識學,認為《四分律》在表面上雖屬於小乘,但在精神上則通於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識的教義來探究戒體的本質,主張戒體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時熏於阿賴耶識的種子。這個看法與相部宗較為接近,和東塔宗則大異其趣。相部、東塔二宗在唐朝之後便日漸衰微,以後,所謂的律宗實際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來講,我國初傳律法時,四律雜弘,缺乏中心准則,到道宣律師繼承智首律師的系統,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來弘揚《四分律》,奠定了中國律宗的基礎,使南山律宗成為《四分律》一脈相傳的法統。
唐末五代,教難及兵火不斷,律宗與其他諸宗一時頓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師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薩在雲端授戒,於是返回金陵靈谷寺開戒說法,重興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師寂光在金陵東南的寶華山開辟道場,主持戒席先後達百余壇,被尊為寶華山第一代,法流興盛。直到太平天國作亂時,寶華山首當其衝,受到嚴重破壞,亂後重建,每年仍啟建戒壇,但南山一脈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從日本請歸,在天津刻經處重刊,可惜錯誤很多,以持戒嚴謹著稱於世的弘一大師,發願以畢生精力研究戒法,護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叢,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異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網經》等戒律典籍為主要依據,此外也依《法華經》、《瑜伽師地論》、《成實論》、《唯識論》等,作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歸,則是“大小相融”、“三學相即”的一乘圓頓妙理。
發布日期:2009年10月12日星期一下午3.53p.m
資料來源:台灣般若精舍 普陀精舍網絡組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