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從道德生活的實踐說到佛法


  什麼叫道德?道德一詞,它的定義和訓話在時空中和不同的觀念下,可能有多種的解說,我們現在不妨把它限定:「凡人類的思想動機和行為,合乎善者,是道德的,否則,便是不道德」。然而那「善」的界說又如何呢?這不必去鑽那純理論的牛角尖,即日常所謂:忠、孝、仁、愛、殺、盜、淫、妄,誰也不能說是不善的吧!這樣,對於道德的「善」和不道德的「不善」,自然會產生正確的了解和認識。
  試看今天的社會,誨淫誨盜的事隨處可見可聞,殺人越貨的勾當總是迭出不窮,影響所及,老實說,這就是亂源!不道德的風氣所由,這裏切要的指出兩點:
  (一)人倫道德不能作有力的維繫,這是唯一根本隱憂。須知,人倫道德是人與人相互間的合理關係的維繫,這一道德基礎一旦不能作有力的維繫時,人類也就隨之陷入痛苦的深淵。
  (二)因過分信賴自然科學的萬能,人類的道德意識相對的低落了,這也是一種根本危機。須知,道德意識一低落,則人欲易於橫流,科學的發明,隨時可能變成脫疆的野馬,這對有情生命的安全感,也就處處隱伏著危機。
  但我們要如何來維護人倫道德,使人類過著自由和樂的正當生活呢?要如何來提高道德意識,導正科學信仰,使科學的發明一一走上福利之途呢?一言以蔽之,非先從道德生活的實踐著手,則不易從根救起!然而,道德的善,要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表現出來,才能孕育得出人性自覺的光輝,同時,問題也就涉入佛法的領域了。
  根據上面說這些道理,道德生活實踐的德目,在儒家有五倫八德等,在佛家有三學六度等。現在我們要略的約戒學來說吧,從消極的止惡,做到積極的行善,止惡行善,有時不免為煩惱所障,顯得有氣無力,這又與我們內心的散亂有關,故外在行為的戒,須仗內蘊心內的定,始能不為煩惱所障,清明在躬,止惡行善也就格外有力,像儒家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是得力於定的明證。戒市外在的定,定是內在的戒,戒與定二者是不可被視為條然的別體的,這一點不可不知。故道德生活的實踐所關涉到世間的一切,皆有這佛法道德的共義,要待止惡行善中斷除煩惱,勘破我執,而生起智慧時,即是超道德的道德──佛法道德的不共義,到達此一高深境界,也即是人性自覺輝的展露。
  這樣看來,佛法是在復人心之本覺本善,但這必須要從道德生活的實踐達於佛法而來,換言之,依存於道德生活的實踐而通向覺路,才是我最需要的一條大路。這條路有反神秘、斥虛偽、重實證、道平等的好處,有「即人成佛」的特色。願有志世道德心之青年,彌切思之,信受奉行!

發布日期:2009年10月11日上午7.18a.m
作者:覺斌長老 普陀精舍網絡組整理
──────────────────────────────────────────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