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緣會》 緬懷先人恩澤

  《緣會》文集的義務編輯群與傳悟法師(右三)、傳德法師都希望這本文集能喚起更多社會大眾發揚孝道與感恩心。前排左一為鄭仙花、右二為嚴今傳老師。

  在未結集成書前,民眾只能在清明節期間,於海會塔前賞閱這些充滿真摯情感的追思文章。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會獲頒一份紀念品。剛剛才推出新作的北馬寫作人琦琦,也是《緣會》文集的作者之一。

  每年清明匆匆回鄉祭祖,實在不足以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如果可以把記憶中與先人相處的動人時刻寫下來,抒發最深的追念,將對逝者的思念之情無限延長,盡追思崇敬之心意,那不止是下一代,甚至是旁人都能更具體地體會先人走過的路。近年,在檳城妙香林寺的推動下,很多人寫下了與先人的感人親情回溯之旅,縱然沒有華麗詞藻,但真摯文字令人動容。而今這些文字結集成《緣會》一書,讓更多人在穿越字裡行間之際,深深感受那動人的孝道與感恩心。
  翻開《緣會》一書,每一頁、每一篇文字都道盡對逝者的無限想念與感恩,不及100頁的書籍,卻彌漫了滿滿的真摯親情與友情,這些充滿感情的記憶與文字,不是由一人獨立完成,而是由35人執筆,寫出46篇不同題材、不同情節的追思文章,讓閱者即使未親身經歷生離死別,也能夠感受意味深遠的追念與孝恩之心。
  這本書背後的推手,不是出版社,也不是文教機構,而是檳城妙香林寺。《緣會》緣起於檳城妙香林寺監院傳悟法師。傳悟法師有感每年清明節,妙香林寺的海會塔(靈骨塔)總是人潮洶湧,聚滿了帶著祭品、清香、水果等的掃墓民眾,但是這當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清明節的緣起與慎終追遠的意義?
  事實上,在祭祖過後,很多時候,忙碌的生活隨即淡化了人們對先人的思念與感恩。為讓大眾能在祭祖之余,還能以知恩感恩的心追思先人,在傳悟法師的引領下,在檳城妙香林寺的清明節法會籌委會決定開辟一個文字平台,讓人們將追思與紀念化為文字,緬懷感念先人的恩澤。
  2007年開始,檳城妙香林寺的清明節法會籌委會每年都趁清明節舉辦《清明節追思贊頌先人功德 》征文,公開向大眾邀稿,也在海會塔前設立一面資訊欄展示來稿,讓前來祭祖的民眾,可乘著祭祖儀式的空檔,閱覽他人的追思文,繼而達到征文活動的軸心目的——啟發後輩追思贊頌先人功德、發揚孝道與感恩心。
  傳悟法師說,由於宣傳管道不廣,首年的征文活動反應平平,形成讀者眾多,文稿嚴缺的現像。縱然回響不廣,義工們還是在海會塔前積極邀請前來掃墓者投稿,但有者坦言唯恐生疏的文筆無法暢寫追思文,有者事務繁忙無法坐下來好好書寫,以致邀稿工作稍有阻難。

發揚孝道與感恩心

  《緣會》文集的策劃人曾碧娥老師說,第1年,只收到8篇稿,但是經過參與征文者與掃墓者的口耳相傳,次年和今年,分別收到了18篇及38篇來稿,稿量增進的幅度讓大家深感欣慰與鼓舞。有了這樣的稿量,籌委會開始商討要把這些原本只在清明節期間在資訊欄展示的文稿結集成書,希望廣為傳閱,也更能借此文集宣揚孝道與感恩心。
  於是,這本書在今年5月就開始著手編輯,曾碧娥老師表示,他們先把3年來所收到的稿件,篩選出符合“追思贊頌先人功德”之文稿,在經由曾在《光華日報》任數十年編輯的資深報人鄭仙花編輯此書。鄭仙花表示,這46篇文稿中,她是依作者文中追思的對像,將內容編輯為《緣》與《會》兩輯,《緣》輯中收錄了以長輩為追思及感恩對像的文章,《會》輯則是追思身邊親友的文章。
  《緣會》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作者不止是大眾,還有僧侶,年齡分布層也很廣,有12歲的小朋友撰文緬懷祖母,也有78歲的老人家追思先人。有者在文內感激已逝女兒付出大愛,把父母從五濁惡世中喚醒,有人贊嘆祖母教授的經商之道可運用在掛牌公司的經營方針。還有人在文章中追悔一次失約造成永恆的遺憾,還有倦鳥知返卻得面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景況,教化意義十分深厚。
  除了曾碧娥與鄭仙花,這義工編輯團隊裡頭還包括了負責封面與美術編輯的陳锫音,負責打字者則有夫妻檔嚴今傳老師和太太黃瑞娘,還有許素華、許家維、鐘慧莉、吳永章。而校對的工作則由妙香林寺會泉學苑苑長傳德法師、曾碧娥老師與曾小芬共同分擔。

把追思之情烙印紙上

  曾老師笑說,編輯團隊的每個人平日都有工作要忙,難免會延誤了編輯的時段,但是大家的配合度都很高,總是盡量在百忙中撥出時間為《緣會》獻力。像嚴今傳老師,邊忙著在考試季節批改考卷之余,還得在晚間9點多直到12點的時段為《緣會》文集做打字工作。嚴老師說,他通常會仔細讀過文章再打字,他們的文字雖然不是作家的水准,但是真摯的感情流露出來,比瑰麗的文章更能感動人心。
  這本在5月才著手策劃編輯的文集,在大家通力趕工下,只用了短短3個月,就得以出版。傳悟法師說,《緣會》文集是開啟發揚孝道與感恩心之門的鑰匙,往後,他們將持續征文,讓這道門永遠打開,也冀望借此活動,讓下一代能夠把華族的孝親文化之根永扎。
  你有多久沒有想起已逝的親人了?那曾與你如此親昵的人在離世後,你可曾懷想感念他對你的恩澤?也許,你該翻閱《緣會》文集,投稿文集,把追思之情烙印在紙上,別讓流逝的記憶之河帶走那屬於你和他的生動回憶啊!

《緣會》文集部分作者群

曾碧娥老師(筆名:寒梅):父親 無可取代

  征文活動辦了3年,曾碧娥老師寫了4篇追思文章。其中2篇是追思已逝的父母親,在《無限的思念》一文中,敘述被外婆捧在手心當作心肝寶貝的母親,嫁給父親後,盡全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為女兒爭取念書深造的機會。老師說,在父親的大家族中,只有他們這一房,在母親保衛下得以受較高深的教育。她有今天成就包括加被他人,全是媽媽賜予的,如何教她不感恩。
  而在《想您,爸爸》一文中,曾老師談到在重男輕女的大家庭,父親總是愛憐這個不被家族長輩關愛的“賠錢貨”,有次爸爸把半碗面線遞給她吃,而非給家族的“金孫”大弟吃,雖然這碗面線最後還是被祖母奪到大弟跟前,但是父親對她的關愛,自此在心中銘刻。
  直到曾老師長大成人也成了他人的母親,也先後出版了為公益機構籌款的五本書,父親在她心中的地位還是無可取代,每本書的推介禮,VIP貴賓座上肯定要有父親,今年年頭,曾老師推出新作《歲月流光你我他》,第一次父親沒有坐在台下看她,在講台上的曾老師思及父親的恩澤,不禁淚眼模糊,愁緒替代了每次出書的興奮。
葉素助(筆名:淨舍):母親 大愛無私

  葉素助是征文活動的海報設計者,可是每每要提筆,總是無法成事,倒是侄女在她的鼓勵下,連續兩年交出了追思祖父之文——《清明追思》,與閱讀一篇關於中國小女孩捐獻器官的報導後,有感而發的《“我來過、我很乖”——溫暖的心,光芒的靈魂》感恩文。
  後來,反而是她被侄女的文章所鼓舞,決定寫下《無盡的懷念》一文,追思在她高二那年驟逝的母親。久未寫作的素助,用了好幾個長夜,噙著熱淚寫下母親的事跡,母親那無私的大愛,母親驟然離逝後,少女素助的苦痛。她這篇文章的第一個讀者——她16歲的女兒閱畢,竟也淚眼盈眶,自此更感恩自己有個圓滿的家庭,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在旁呵護。
陳則霈(筆名:覺光):祖母 培育愛護

  陳則霈會寫下追思祖母的《祖母的道理》一文,是一次偶然看到太太葉素助擺放在他桌面上的《清明節追思贊頌先人功德 》征文海報。那時候他剛開完會,還在思考“如何達到顧客的需求與顧客建立鞏固的關系”,在海報映入眼簾之際,他突然想起了沒受過教育,卻擅長經商之道的祖母。
  他自小就跟著祖母生活,在祖父在日據時代被日軍帶走後,祖母就經營一家小咖啡店,帶大孩子。堅毅的祖母在陳則霈小時候,除了愛護和照護他,還灌輸了不少經商之道予他,例如以客為尊的道理,讓他至今仍受用無窮,祖母的恩澤,讓他至今難忘懷。
許素華(筆名:詩雲):母親 邊寫邊哭

  和母親的關系緊密的許素華,一直被滋潤在母親的慈愛之中,在母親過世後,遽痛讓她難以忘懷,隔了一年,她寫下了《媽媽要我們布施》、2009年,她又寫下了《懷念您,媽媽》。寫的時候,她把自己對母親的感情都傾瀉出來,想起跟媽媽的相處時間,她邊寫邊流淚,每一篇文章她都花了一兩個星期修修改改,從她的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親密感情在彌漫,也有對母親的萬般不舍。
陳蓮珠:外婆 感恩教誨

  陳蓮珠對外婆有份說不出的親密感覺,她在《永遠懷念您,外婆》一文中,談起小時候,外婆每天給她編辮子、冬至婆孫一起搓湯圓,還有中秋節時,外婆上香後在桌下爬繞三圈祈求上天保佑兒孫平安的事跡。長大成家後,高齡75歲的婆婆在她生產後,還給她坐月子。故事淡淡的,但是卻滿溢外婆對她的愛惜。
  幾十年沒有動筆寫作的陳蓮珠,是在某一個晚上突然靈思泉湧,把一直不願想起(因為想起即心痛難舍)的外婆,在心底深處請出來,把幽幽幾十年相伴的祖孫情感傾瀉進文章裡去,她邊掉淚邊書寫,也邊感恩外婆對她的恩情與教誨。

《緣會》免費索取

  曾碧娥老師說,《緣會》從即日起與大眾結緣。有意閱讀《緣會》文集者,請在辦公時間內(周一至六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親臨檳城妙香林寺辦公室寺免費索取,或附上回郵信封(18cmx25cm),向檳城妙香林寺免費索取。(書重132gm,在馬來西亞國內寄,郵費是RM1.00)信封上請注明:索閱《緣會》。郵寄地址是503,Hill Railway Road , 11500, Penang, Malaysia. 詢問電話為04-8283320。
  曾老師補充道,2010年“清明節追思贊頌先人功德”征文活動,即日起開始征收稿件,來稿者需以中文書寫,體裁只限於散文或新詩,截稿日期為2010年4月3日。她也請來稿者在稿件上附上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欲投稿者除可郵寄至上述地址,亦可傳真至04-8283320,或電郵至qm_zhengwen@yahoo.com

發布日期: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上午8:16a.m
資料來源:光華日報非常人物第C1版
─────────────────────────────────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