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當今華社佛教運動的反思

  世間相本為相對,利與幣之相對,亦可調換位置。
  許多看似有利的因素與條件,也可能成為流幣的原因。而消極的幣病出現,也可能會因此引起醒覺,反省,而改革,促發了另一個發展的因素及條件。
  近十多年來,我國華社佛教運動呈現出相當蓬勃的景像,全國性的佛教組織與區域性的佛教團體都相當活躍。此中因素頗多,包括了國際性佛教與宗教的活躍造成的趨勢,本國文化塑造的意識漸強所玫,也包括了本國佛教徒的醒覺與推廣。這種現像至今似乎已趨向較為平靜的情況,而這也是我們在熱潮過後,冷卻下來時必作出反思的時刻。
  雖然佛青運動在馬佛青總會帶動下相當活躍,許多區域的佛團也紛紛成立,使佛青總會之會員團體近三百個,但在熱潮中,我們是否看出什麼。曾經在佛青或佛教團體服務過或弘法的佛友將會發覺,在眾多團體中,堪稱組織較完善者並不多。而弘法或教育活動,除了周日(五)佛學班外,成人佛學班及佛學講座,也少有定期舉辦了,有的團體必須依賴外來的弘法者才能主辦佛學座或弘法會,當然就更不易組織有系統課程的佛學班了。相對的,法會念誦儀式卻總是團體主要的活動。一些屬於佛青之團體,因對傳統念誦儀式較缺乏興趣,或不夠人手主持,而弘法活動又少,造成團體更接近一般社會的青年組織,活動偏重於康樂方面而忽略了弘法。
  有的在家團體,則法會成為主要節目,除了定期之課誦外,每年還有好幾次規模頗大的法會,乃至由團體內的負責人,也即是居士們來主持這些法會。有的團體則固步自封,與其他佛教組織,包括全國性的組織,亦不相往來,只限於本身內部的活動。有的則是想與其他團體多交流,或派會員參加全國性或州際性的佛青活動,卻發現到力有不足之處,往往派不出人選。不少團體在獲得注冊後就靜了下來,及至有些團體在籌建會所後,會員的熱心趨向冷卻,而空擁有會所卻少有活動。有的團體則因年資久、組織較大、財力人力皆足而自視頗高,拒與其他較小團體平等相視,而有領導之意。
  這些現像在佛教組織中出現,是消極的。除此以外,不可否認的,本國佛教運動中,在家佛教組織比出家僧團與寺院亦更為有力與活 。但出家與在家佛徒之間的予盾並不大,只是可能會因某些方面的刻意渲染而有把距離拉大的危機。在家團體缺少弘法人員,期望出家僧團能多培養能言善道的青年僧,以發展弘法工作。但僧團本身卻呈現為青黃接乃至有斷代的情況。長老們皆年過六十者為多,僧青年則三十至四十者不多,三十以下者也將漸漸增加,卻仍需加緊訓練及教育工作。間中一代則寥寥無幾,使僧青年需靠自力用功者多,得力於長老者少。馬佛總若成立僧青年組,著重訓練僧青年,並培養為來日接班人,領導佛總,那將會為我國佛教之發展,奠下更強有力的基礎。僧材凋零,素質不高,對我國佛教發展是危機,且其程度頗大。所幸現出家之青年漸多,學識程度也漸高,對佛法研究之熱誠與程度也較以往來得理想。能出外法者,或住持一寺以推動者也增多。但另一隱憂則一些僧青年不喜住大廟或與眾共住,不是雲游,則喜自設小精舍於住宅區或公寓中;美其名為精舍,而如住家般者,似不在少數。這種離群而居者,除非意志力堅定、修持功夫較深、慧解力強、能自修或深入經藏,在個人修持及研究方面深入,否則易墮入懈怠,或為精舍之經濟來源憂心而淪為應赴僧,浪費人材。另者,因社會經濟成長,信徒施心較重,故供養豐,追趕時代而物質生活水准提高,乃至住豪華房,吃上等菜,駕大房車之情況,亦有所見,便成為某些社會人士所詬病,形像受影響。
  當然更嚴重的,是少數急欲建立個人形像之僧青年,以偏激的手段與言論,強烈批評某一方,或弘法時,自稱為受到排擠之弱者以博取同情,意圖擴大自己勢力範圍。也有故意挑起南北兩傳差異點而自贊貶他的弘法僧,增添信徒心中之困擾與矛盾。而某破戒者在潛伏一陣子後,又以報復性的手段反擊。這都是在蓬勃表面之下的負面狀況,顯然還不會對整體的發展有太大的阻礙與破壞,但若不小心提防,其傷害力或破壞力的增強,而至無法抑止之程度,亦未可知。
內部情況如此,外在的情況亦存著問題。幾個附佛法之外道,或「偽佛教」團體之勢力,似有漸強之趨勢。而「三教同宗,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亦有混淆視線的現像。雖然在文化史上,或宗教發展中,這些皆為不可避免之情況,只是佛教本身若內部不很健全,不夠鞏固,對外弘法工作亦做得不夠,那麼,重重的憂患是存在的。
  在如此內憂外患的處境中,人為的因素是重要的。尤其佛教領袖,更因肩負領導佛教團體步向發展之責任,若本身素質不高,領導能力不足卻霸住高位不放;或雖美其名為退休,卻仍然牢牢執著過往的事業之控制權。那麼,年輕或已接班而有魄力與能力的佛教領袖無從發揮,漸漸意冷而退出,此時再嘆無人接班,亦如貓哭老鼠而已。有的更以「殖民心態」從國外引進了「一師一道」、「山頭主義」的佛教集團來本地設立分會,更嚴重的打擊或分裂本地佛教、阻礙佛教的發展,那才令人痛心疾首啊!
  在推動佛教事業者,為提高信仰素質與研究水准,接引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是重要的步驟,佛教團體亦不忽略這一項工作。但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加入佛教行列,造成有力的影響,因為他們有過於重視自學,而對利他工作之興趣較淡。這可能是個性使然,也可能是事業繁重,或者佛教較注重理智的個性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比起信仰其他宗教的知識份子與專業人士,信仰佛教的類此人士在推動佛教方面,是遜色的。
  至於一般的信眾,則修福者多於修慧者。而修福者又多停留在某一階段,不再上進;修慧者亦多偏於自學而少服務。具悲心又有慧見者,實在太少了。許多寺院的商業化程度,或功利思想越來越濃,導致寺廟除了以旅游為商業經營方式維持,或以提倡功利之崇拜儀式來加強經濟來源。
  若從如此反思而言,當今華人信仰的佛教的確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對一個文化的發展,或宗教的現像,這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不管是人為的主觀因素或社會的客觀因素,流幣的出現,往往是必然的;有時候甚至是越盛行越易如此。問題可以說不在於此流幣或消極現像的有無,而在於是否嚴重。從另一角度來看,此狀況之出現,未嘗不可成為一個警 ,或引發更多更深的反思。因此更進一步來說,問題不完全在其是否嚴重,而在於牽涉此中的四眾信徒,有沒有警覺於此,或只懂得粉飾太平,或一味的批評,而不思改進。
  世間相本為相對,利與幣之相對,亦可調換位置。許多看似有利的因素與條件,也可能成為流幣的原因。而消極的幣病出現,也可能會因此引起醒覺,反省,而改革,促發了另一個發展的因素及條件。問題在於佛教徒的自覺與判斷能力之強弱;自私或利他的念頭,孰強孰弱,而佛教在社會中形像之高或低,也扮演了一定的作用。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蓬勃及發展的一面,乃至亦可據此寫出相當份量的文章,或依此基礎而對未來作出更高的展望。而本文則避開了這些積極的現像,嘗試對某些潛在或已顯現的消極因素與情況,作一些反思。文中亦未提出有力的建設性意見,但本文並無意對任情況批評或撻伐,也未嘗指明有關單位或個人,而以某些普遍現像為據,這只是基於愛教護教之心,期望能從負面的情況看出一些啟示,或對於佛教的發展,亦有其正面之作用。願讀者亦以愛教護教之心來閱讀本文,並從中反思,或引發「不忍聖教衰」之悲心,共同建設大馬佛教。

發布日期: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下午 7:03p.m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舊網頁、普陀書軒緣整理─────────────────────────────────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