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佛法怎麼看世界末日?(二)

當世界壞了……
末日VS末法,觀點大不同

  世界末日這個名詞,是基督教高唱出來的,不過,這也是事實。
  佛教把世界的生滅,分作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空是從無中生有,有的階段又分為成、住、壞三個階段,壞的結果,又歸於空無。我們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動;成的階段是由稀薄的物質團聚、凝固,漸漸形成地、水、火、風四大類的形態,完成四態的定型之後,才漸漸發展出生命活動活動的現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非出於任何人或神創造;住的階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漸漸地由成熟趨於衰老,終至於朽壞。那便是壞的階段,已開始不適於生物的生存。直至徹底地毀壞,就便成了全面物質世界的崩潰,而歸於空的階段。之後,再由於十方世界同類共業眾生業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眾生業力的消長而有起滅。

末法思想不同於世界末日觀

  如果說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壞的階段的開始,所以,佛教並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一天,只是觀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說世界末日是出於上帝的意志,為了對於信者的救濟和不信者的懲罰,末日來臨之時,就是基督降臨之日,把他所愛的選民帶回天國,他所不喜的人便打入地獄。佛法所說壞的階段的降臨,屬於自然現象,是此一世界眾生的共業所促成。當在此一世界無法居住之時,依據各自的業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轉生。
  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則上,釋迦世尊住世的時代,稱為正法;世尊涅槃之後,稱為像法,此時,只有形像作為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為末法。末法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証聖道的人則已沒有了,到最後佛法也就被世間的邪說和物欲所淹沒,縱然尚有佛經存在,也沒有人去信受奉行。
  因此,希望眾生在佛法還住世的時代,眾生還願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階段,要趕快努力,護持三寶,維持慧命於不墮,則可將佛法住世的時代,無限止地往後延伸,為人類帶來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想,並不像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那麼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繼續培養你的福德和智慧,縱然是處於末法時代,而又面臨了世界將壞的開始,也不必絕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太陽系的小星球,你可以藉你的善根而轉生他方世界,繼續修行。如果你的願力堅定,信心堅固,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國淨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壞滅,並不等於走投無路、山窮水盡,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觀,又是另一點大不同之處。
  另外,佛教雖有末法時代,對你個人來講,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時代的環境,進入像法時代的環境,乃至於正法時代的環境。

末日危機也是生命新契機

  日本大地震雖然可怕,但藉此事故,不妨自問,如果真有世界末日,“我們還能為這世界做什麼?”或者“我們能為自己做什麼?”
  這樣的大哉問,在地震過後不時出現在國內各大網絡論壇上。“住進超高檔酒店,在蜜月套房的浴缸裡享受全身美容SPA。”“我要環遊全世界,盡情享樂。”“我會趕快孝敬父母!”這裡沒有標準答案,但認真細究,當這天真的來臨,金錢已成為“無價”,又如何花光所有錢?環遊世界?到最後會發現,物質生活不再是生命的選擇,與家人團聚,如實度過最後的日子,或者奉獻自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最真摯可貴。
  過去,惠敏法師常告訴學生,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都會和這個世界說聲再見,和這世界好好道別,把每天當成全新的一天,也是最後一天。當作是新的一天,所以每一天都是重新開始。做任何事都會全力以赴;當作是最後一天,則能知足、感恩與珍惜。如此一來,更能如實去檢視生命,了解什麼才是生命的價值,進而把握當下,繼續發揮生命的力量。
  回歸個人的生命本質,當死亡來臨不就等於世界末日嗎?我們不見得有機會遇到世界末日,但終究得面對死亡,當我們能勇敢面對,勢必能從中發現個人的生命價值。當然,對很多人來說,為了理想、宗教、家人、國家、榮譽等等,很多價值的追求都勝過個人的生死,但如果世界真的即將滅亡,所有的理想、家人、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文化與歷史,都要走入毀滅,我們還能如此灑脫嗎?
  其實,早在2500年前,佛陀就告訴所有人,人世間的一切過程都是幻化,再珍貴的親情,再璀璨的歷史文化、再崇高的理想,也都是一種執有,無法永恒。唯有把握當下,不斷地去參破“空”的真義,方能解脫自在,而這何嘗不是面對所謂“世界末日”的最佳利器?

發布日期:2011年05月26日星期四晚上6:14p.m
文:張錦德、編輯:袁博文
資料來源:星洲日報菩提樹第05版
整理:普陀書軒緣
相關文章
聯絡處:
釋開寧 Seck Kai Ling
No.88,Jalan Faraday,Bukit Dumbar,11600 Jelutong,Pulau Pinang.
電話:604-6571625 傳真:604-6573672
部落格:http://junlingcom.blogspot.com/
電子郵件Email:seckkailing@gmail.com

2008-2016 馬來西亞檳城釋開寧 Malaysia Pulau Pinang Seck Kai Ling